2022级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者:欧元军发布时间:2023-03-17浏览次数:224

 

 

 

bat365平台用户官网

 

行政管理专业

(专业代码 :590206

 

 

 

人才培养方案

2022修订)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行政管理专业

专业代码:590206

专业带头人:

1.学校:刘珍珍

2.企业:安徽博天亚咨询有限公司 张国权

 

二、入学要求

面向高中、中职毕业生

 

三、基本修业年限

全日制三年

 

四、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

(代码)

所属专业类

(代码)

对应行业

(代码)

主要职业类别

(代码)

主要岗位类别

(或技术领域)

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举例

公共管理类

5902

行政管理

590206

 

社会事务

管理机构

9124

人力资源管理

03-149

社会工作者

03-155

 

基层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行政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办公室管理人员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

 

五、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致力于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行政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教育工作,培养适应从事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及企事业等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行政文员(助理)、文秘、档案及信息管理、电子政务系统管理等职业岗位需要的,具有良好管理类职业素养,掌握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后勤管理等知识和技术职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六、培养规格

(一)素质结构要求

1.思想政治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2.身心素质: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和生理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的习惯,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标准;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积极乐观的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品质。

3.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具有较为宽阔的视野,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具备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懂得人文关怀,个性鲜明、学有所长。

4.职业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修养;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具有从事行政管理专业的扎实理论基础并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具有对行政管理专业相关事务积极主动地适应和胜任的职业热情;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知识结构的要求

1.掌握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知识,以及思想品德修养、法律职业道德等课程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法律职业道德;

2.掌握行政管理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

3.具有行政管理专业必需的英语知识,较高文化基础水平;

4.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进行文字处理和信息采集。

(三)能力(技能)结构要求 

1.职业通用能力——从事行政管理及相关专业工作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1)具备一定的计划、控制、执行等方面的管理能力;

2)具备一定的表达、应变、组织等方面的经营能力;

3)具备一定的学习、思维组织等方面的策划能力;

4)具备一定的人际沟通、人际协调、人际管理等方面的社交能力;

5)具备一定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调研能力。

2.职业专门技术能力——从事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1)掌握现代办公技能,具备现代化办公能力 ;

2)掌握现代公关技能,具备人际沟通能力 ;

3)掌握现代档案管理技能,具备文件资料处理能力;

4)掌握现代公文写作能力,具备良好的口头语书面表达能力;

5)掌握现代传媒技能,具备宣传报道能力。

3.职业拓展能力——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职业的横向和纵向发展需要具备的一些能力

1)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即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咨询与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的行政性、事务性工作;

2)公务员应试能力:即阅读理解能力、策划方案能力、表达论述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

3)社区管理能力:即社区服务能力、社区文化教育能力、社区党建能力;

4)企业管理能力:即企业精神塑造能力、企业形象宣传能力、企业制度建设能力、企业文化创新能力。

 

七、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一)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程

 

2.专业课程

1)专业基础课

序号

课程

名称

课程目标

课程主要内容

课程要求

课程思政

元素

对应素质、知识、能力

1

法律基础

学习本课程,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认真学习法律基本知识,掌握宪法及其他部门法的基本原理和精神,领会和贯通主要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由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到培养对法律的信赖与信仰,初步学会运用法律原则和规则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利用本专业所学知识,更好地理解法律与其他社会事物的关系。     

本课程围绕法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展开,从法的基本理论到各个部门法分类,系统传授法律基础知识,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婚姻与继承、知识产权、商法、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刑法、诉讼法、国际法等,使学生获得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 

 法律基础课程要求提高学生的法律基本素养,增强学生的法律观念和法治意识,进而加强全体国民的法治意识和促进公民懂法守法并运用法律的良好习惯,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在法律基础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过程中展开新的探索,将法学专业的理论教育与实践中的价值观塑造深度结合,以确保法学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满足新时代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实现思政功能在专业课程中的嵌入、挖掘和融合。

法律基础课程要求提高学生的法律基本素养,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观念和法治意识,促进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

2

行政管理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对行政管理学的基础、主体、行为、规范、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有较为明确的认识。能够运用行政管理学的知识、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提高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共有十一个内容模块,包括:行政环境、行政管理原理和原则、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领导和行政领导者、行政文化、行政管理过程、行政方法、人事行政与公务员制度、行政效率、行政改革。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即着重于使学生形成动态的、权变的观念,形成其独特思维方式;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可迁移的关键能力。

帮助学生铭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逐步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权力观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利益观,信仰法治、守护公正。培养学生对中国制度和理论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让学生成为讲正义、知荣辱、敢担当的优秀爱国主义青年。

行政管理学课程让学生能够对当前的政府行为进行理性分析,具备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事实际行政管理工作的能力

3

知识产权法

该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知识产权法的发展概况有个全面了解,并明确知识产权法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理论体系。掌握知识产权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系统掌握我国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理论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产权法的理论,根据法律规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产权法导论、著作权法律制度、专利法律制度、商标法律制度、其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等。重点讲授了我国知识产权法的有关规定及国际知识产权立法的主要内容。

通过系统地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运用知识产权法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政策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知识产权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保护公民和法人的知识产权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

本课程从理论与实务两个方面,深入讲解如何运用知识产权法来促进创新。从价值引领方面,本课程通过将党的十九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价值引领融于知识产权法学专业知识的传授,使思政教育的内涵得以丰富、外延得以拓展,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得以提升。

 

明确知识产权法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理论体系。掌握知识产权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我国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理论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产权法的理论,根据法律规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社会学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学会通过用专业的角度去发现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以及解决社会问题,为进一步学习社会保障专业的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社会学的概念、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的构成、文化的结构与功能、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越轨与社会控制、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等。

要求学生可以根据相关理论,发现社会问题,并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解决相关社会问题。

结合当前中国社会现实情况,深入挖掘课程中隐含的思政元素,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家国情怀、民族精神、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等课程思政内容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

 

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社会科学素养,帮助学生深入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运用相关理论恰当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技巧,恰当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更好地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够正确看待现实问题并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

 

2)专业核心课

序号

课程

名称

课程目标

课程主要内容

课程要求

课程思政

元素

对应素质、知识、能力

1

秘书基础与实务

本课程的目标: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秘书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秘书实务技能。针对秘书工作岗位培养学生办公室日常事务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活动组织能力,对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具备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秘书的种类与层级、秘书角色与职业、秘书的基本素质(知识结构、能力技能、心理素质等组成)、秘书的修养和职业道德、秘书职业道德提高途径六个内容模块。

要求学生学生基本了解秘书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秘书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明确秘书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具备办公室日常事务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活动组织能力,善于与人沟通协作,乐于学习。

通过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情景演练,培养学生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正确的价值观、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实事求是的作风;日常做到谨言慎行、做事认真、踏实上进;要尊重领导、热心助人,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素质: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知识:掌握秘书工作的基本知识,熟悉秘书工作的特点、基本要求;掌握文书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公文写作能力;强化秘书事务工作综合处理能力。

2

公共

关系学

该课程的目标旨在培养懂管理、善策划、会传播,具有系统的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知识、熟悉现代传播沟通理论和方法,具备调研、策划和创意能力,掌握各种宣传技巧和外交艺术的公共关系专门人才

以中级公关员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教学核心内容,包括组织形象塑造、公共关系传播、公共关系沟通、公共关系协调、公关专题活动、公关危机管理、公关文书写作7个内容模块。

要求学生能够具有公共关系意识和素养、熟悉公共关系工作方法、掌握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技能,能胜任中级公关员岗位的工作。

通过将课程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接受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等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使学生具有公共关系意识和素养、熟悉公共关系工作方法、掌握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技能,能胜任公关人员岗位的工作。

 

3

公务员

制度

本课程的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当今最新的管理观念和发展趋势,掌握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理论、核心理念、常用方法,学会用公务员制度理论分析和解决公务员制度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从而有效地指导将来的工作,并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人才竞争中增强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理论、公务员法律关系、公务员的系统结构、考试录用制度、考核制度与职务任免、职务升降、交流制度及回避制度、公务员伦理规范与奖惩、工资保险福利及退休、公务员的管理与监督及申诉控告十个主要内容模块。

要求学生能够明确公务员制度的基本职能、任务、程序和方法,了解其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原理,掌握管理学科发展的最新发展思想和前沿动态。

 

我国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内涵。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务员队伍的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感受廉洁奉献、诚实热情的职业道德品质以及公务员队伍的理论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以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管理,和形成自身的良好职业素养。

通过国家公务员制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内容,掌握国家对公务员的人事管理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态度和从事人事管理的能力。

4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通过对本课程的讲授,达到两方面的目标。一方面,使学生对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基本理论有相当深刻的理解,对行政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让学生逐渐习惯用行政法的思维、逻辑和方法去考察、分析、理解社会现实问题,能够初步解答和回应社会现实中的行政法问题。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涉及:行政法的基本原理、原则;行政组织(行政主体)法的一般理论、种类等;行政行为法的一般理论、行政行为的性质、特征、构成要件等;几种常见的行政行为;行政程序和其他行政活动等;行政监督与救济的一般理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一般原理和程序;行政赔偿等。

本课程建设应注重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力争具有鲜明特色,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应注重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学以致用、学用结合,重视在教学考察、教学实习、法律服务等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疑难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与法治自信,真正建立其社会主义法治信仰。

掌握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使学生学会分析和处理行政事务与行政诉讼。

5

组织

行为学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系统掌握组织的性质、演变,管理的起源、管理工作中人事因素的表现、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发展,各种组织行为理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能运用组织行为学的有关理论方法进行管理实践。

 

从个体、群体、组织和领导等方面,重点系统地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具体包括: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结构及其心理与行为三个内容模块。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激励人的行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新组织管理能力。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相关内容,使学生深入全面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精髓,树立文化自信;通过中国企业家典型案例学习,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良好品格;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性调查活动,使学生了解国情、民情,感悟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养成实干精神。

 

素质:学会与他人合作共事;养成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知识:全面深入理解个体、群体、组织、领导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性。能力:对人员的心理和行为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协调个人、群体、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调动和发挥他人积极性的能力。

6

领导科学

领导科学是研究领导活动的规律及其有效运用的一门学科。本课程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主干课,其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领导气质和领导管理能力,培养和提高现代领导技能,为未来国家发展需要的领导人才准备力量。

 

教学内容主要以领导活动过程为依据,以领导活动规律为主线,将领导理念、领导体制与领导方式、领导工作职责、领导者的素质、领导方法与艺术的内容融合起来。本课程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是领导是什么,领导干什么,领导者怎么样,领导怎么当。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认识领导的含义、特征,深刻体会领导的本质和价值,正确把握领导的要素和规律,全面掌握领导的内容和职责,科学预见领导的前景和趋势,从而加深对现代领导规律的认识。

 

 

7

人力资源管理

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有全面的认识,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时代特征;获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流程以及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技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和实际能力。

 

本课程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采用递进与流程相结合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突出对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训练,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甄选、培训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几个具体模块。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当今最新的管理观念和发展趋势,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核心理念、常用方法,学会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学会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从而有效地指导将来的工作,并能在激烈的企业竞争和人才竞争中增强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8

管理学

基础

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使学生掌握两大基础,培养学生四大关键能力。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本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社会组织管理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主要包括五大模块: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本课程以组织各项管理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采用递进与流程相结合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实际操作计划工作、组织人员、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协调、监督控制管理等具体模块,使学生真正了解各项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管理原则、操作规程;通过实习实训操作,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用于社会政府机关、企事业管理工作的需要。

 

 

 

 

 

 

 

 

 

 

 

 

 

9

 

 

 

 

 

 

 

政府

信息化

探索政府信息化课程建设和实验平台,充分运用科技手段,缩短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的空间和时间距离,使学生不仅在现场,而且在学校、在课余也能课程实践。培养学生坚实的专业技能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观察、动手和创新能力。

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两大块,理论内容包括政府信息化概述、国内外发展历史以及政府信息化与政府创新等,实践内容包括政府信息化仿真互动实验、情景设计等。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对政府信息化有全面认识,尤其是让学生认识与传统政务的区别与联系,克服把政府信息化仅仅看成是政务活动平移到网上的狭隘认识,并且认识到政府信息化是一种大趋势。同时,使学生能够把握信息化条件下政务活动的新特点,并能针对这些特点进行一些政府信息化活动的策划及政务流程的再造工作。

通过政府信息化的教学,展现党和国家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发展历程的深刻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自信,感知国家经济发展的能力,熟悉现代化技术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带来的变化、机遇和挑战等,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技能、职业素养和爱国情怀。

 

掌握政府信息化办公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现代化、智能化办公素养和能力,实现学生的办公自动化处理能力。

 

3)专业限选课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目标

课程主要内容

课程要求

课程思政

元素

对应素质、知识、能力

1

 

 

 

 

 

 

2

 

 

 

 

 

 

3

 

 

 

 

 

 

4

 

 

 

 

 

 

5

 

 

 

 

 

 

6

 

 

 

 

 

 

3.实践性教学环节

 

项目

内容

对应素质、知识、能力

校内实践教学

课程实践

分别写出各门课程实践环节内容

 

军事训练

第一学期。通过军事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培养军人素质。    

 

劳动教育

第三学期

 

 

校外实践教学

认知见习

 

 

社会调查

 

 

顶岗实习及毕业论文

 

 

 

 

课外教育项目

社会实践

 

 

创新创业实践

 

 

劳动技能与素质拓展

 

 

体能训练与测试

 

 

职业发展与就业实践

 

 

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

 

 

(二)学时安排

行政管理专业学时表

课程模块

课程门数

学时数

所占比例

公共基础课模块

 

 

 

专业基础课模块

 

 

 

专业核心课模块

 

 

 

专业选修课模块

 

 

 

专项实践课模块

 

 

 

 

 

 

 

 

 

 

 

行政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表

项目

学时数

占总学时的比例

备注

理论教学时数

 

 

 

实践教学时数

实践、实验课

学时数

 

 

 

专项实践课学时数(军事训练、劳动教育、认知见习、社会调查、顶岗实习及毕业论文等

 

合计

 

总学时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1.队伍结构

行政管理教研室已经形成一支完善成熟的专业课程教学师资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完全符合专业教学实施的要求。教学团队共有专、兼职教师共10人,其中副教授2人,硕士学历6人,所有教师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充满朝气和活力。教学团队专任教师6人,其中4人为双师素质型教师,占教学团队的67%。本教学团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和学历,具有法学、社会学、管理学专业背景,形成围绕行政管理学科的交叉,是一个较理想的梯队组合。另外,按照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专业聘请校外专家担任兼职老师,共10人,均来自合肥本地行业企业一线的中高级管理者或人力资源、行政部门的管理者,有着丰富的社会工作实践经验,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完成实践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的实习见习工作。专业生师比达到15:1

2.专业带头人

本专业带头人为专业教研室主任刘珍珍,教龄16年,副教授职称,硕士研究生学历,双师素质型教师,曾获得省级“教坛新星”和院级“教学名师”称号,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篇,主持省级教科研项目3项,参与省、院级教科研项目多项,并多次获得省、院级奖励表彰。教学工作经验丰富,理论实践教学水平较高。

3.专任教师

本专业专任教师共有6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4人,3人为硕士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学历,双师型教师4人。专任教师团队分别具有社会学、法学和管理学的专业背景,在教学方面专业交叉,覆盖全面,且在年龄上形成老中青梯形结构,整体职业素质较高,教学经验丰富,并具有一定的科研实力,已形成一支适应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队伍,较好地满足了学院办学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

4.兼职教师

除了专任教师外,专业还形成了自己的校内兼课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的团队。校内的4位兼课教师均为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队伍年轻有朝气,积极进取,努力认真,事业心强,多次在省、院级教学比赛中获奖,深受学生好评。专业还结合自身情况,结合实践性教学的需要,聘请了10位行企一线的专家担任校外指导教师,他们均来自合肥本地行业企业一线的中高级管理者或人力资源、行政部门的管理者,有着丰富的社会工作实践经验,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完成实践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的实习见习工作,其中有五位是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日常的教学工作。结合社会实践工作,开展专业教学活动,更好地提升了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

    5.专业建设委员会

本专业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有十人,学院专业教师五人:刘珍珍、伍芳、邵光、钟诚、汪丽君;行业企业专家五人:吴梓琪、张国权、段辉、姜尚豪、王永胜。专业建设委员会主要工作任务包括:第一,共同制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第二,共同参与教学(包括实践教学);第三,共同参与研发及教材编写等;第四,共同负责就业创业指导。

(二)教学设施

专业的教学设施均能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要求: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学院配备了充足完备的教学硬件设施,在专业教学楼的所有教室均已安装了多媒体硬件,诸如计算机、投影仪、液晶电视等等,为教师采用课件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授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灵活、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投影,使教学形式活泼生动,内容信息量大增,教学更为形象直观,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籍此大幅提高,授课效果显著。

2.校内实训室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场所,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例如《政府信息化》课程的上机操作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的比赛软件教学学习等。校内实训基地要保证基本的配套设施,包括公共基础以及专业课程相关的语音室、多媒体机房等,以及供本专业学生进行实训的实验室,目前,我系建有可供行政管理专业使用的电子政务实验室1个,模拟法庭1个。实训室面积、设施均达到国家发布的有关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要求。实验和实训项目开出率能够满足所有实践教学环节需要。

3.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是对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顶岗实习的场所。按照互惠互利原则,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形成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包括安徽省司法行政系统实训基地、企业实训基地等。

主要实习和实训基地一览表

名称

服务课程

使用学期

专业签约企业实训基地:安徽省博天亚咨询有限公司、安徽胜道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安徽容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

6学期

4.学生顶岗实习条件

1)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

为进一步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行政管理专业在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上常抓不懈。近几年,逐步和当地的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安徽省博天亚咨询有限公司、安徽胜道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安徽容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省内知名企业签订了实践实训基地的合作协议,接受专业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工作,安排专职教师进行挂职锻炼活动。这些实践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提高提供了有效保障。通过在这些社会组织中的定岗实习,很多学生掌握领悟了课堂上理论知识之外的社会实践技能和经验,丰富了同学们的学习领域,开阔了他们的学习视野。

2)实训工作的落实

为保证日常顶岗实习的规范实施,学院和专业均有专职人员负责顶岗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为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顶岗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全程参与学生实习。此外,还聘请行业企业人员担任“校外职业发展导师”,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指导和职业培训工作,指导注重过程记录与总结。顶岗实习结束时,由实习基地的工作人员对每一个学生按其工作表现评价,最后按考核标准要求和学生上交实习报告的成绩评出实习期间的成绩,作为学生日常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

目前来说,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提供的岗位能满足我院学生实训、顶岗实习需要,而且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紧密结合,与专业直接对接。

5.支持信息化教学的条件

专业的信息化条件保障能满足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专业目前有三门专业核心课程《管理学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具有课程教学网站,网站建设成熟,教学资源丰富、互动性强、界面友好,可以实现学生实时在线学习。其余课程也在陆续建设规划中

同时,专业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也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除教学要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影音资料外,还积极采用诸如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等专业教学app。同时还通过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充专业知识。加强师生互动。总的来说,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对于行政管理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让专业教师能够更新观念、接受教育信息化的挑战。

(三)教学资源

结合学院的资源,本专业教材、图书和数字资源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教学实施和社会服务需要。

1.教材选用要求

第一,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关于教材选用的有关要求,健全教材选用制度。本着“选”、“编”结合,以选为主的原则,大力推动高质量教材的选用,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对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与重点教材要优先选用。

第二,出版自编教材。致力于自编教材的开发,成立了自编教材审定委员会,鼓励教师进行教材、教参编写。本专业共参加五部专业教材的编写,其中《管理学基础》是“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公共行政学导论》是安徽省省级规划教材。专业出版自编教材的重点,主要放在体现我校学科专业特色的教材以及省级和国家级规划教材,同时根据需要组织编写校本教材,自编部分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训教材,开发教学资源。

第三, 以多媒体教学为依托,从文字教材与电子教材协调发展的原则出发,推进电子教材的建设,积极编制精品课件,努力搞好教材的系列化建设,以基本教材为中心,做好教材的配套工作。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条件

学院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专业书籍和各类期刊杂志,纸质馆藏43万多册,以法律类、警察类、哲学类等为主,兼藏理科、文科、管理等文献,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专业特色的馆藏文献,各类图书结构合理,为学生课外主动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上述教学环境及条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条件保障,使用情况良好。

3.数字资源配备基本条件

学院图书馆近几年加快了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步伐,先后续订和购置了“超星电子图书”,“维普智立方发现系统”“龙源期刊阅览室”“读秀知识平台”“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爱迪科森就业数据库”“维普考试系统”“北大法意案例教学库”“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博硕论文”等二十二种数据库。数据库类型涵盖了电子图书,学术论文库、中文期刊库、考试库、视频库等多种类型。第一批加入了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实现了与成员馆资源共享。同时引进了“Ireader数字资源远程访问管理系统”,向非校园网内的读者提供远程访问服务,极大方便了专业教师学生自主学习研究。

(四)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本专业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理念,进行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学情分析,根据学情分析结果,结合教学设计的理念,设计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指导下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创设学习情境,保证教学过程的实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课程教学要求,结合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倡导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鼓励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本专业课程教学采用的“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纯理论的教学模式,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还选用了案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专题研讨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模拟法、管理游戏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课下还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操作竞赛,要求学生到企业走访调研并且撰写调研报告。

采用这些较为灵活的动感教学方法对专业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反复强调,并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专题研讨、角色模拟建立起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在信息化教学技术大力发展的环境中,专业的多位教授积极钻研信息化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多媒体授课比例达到90%以上,利用课件,教学音视频,案例库、试题库和教学网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延展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同时利用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各种工具着力打造生动有趣的混合课堂、翻转课堂和智慧课堂。

(五)教学评价

专业要建立敏感客观的评价机制,及时反馈专业建设情况和效果。专业的核心课程均进行了考试改革,对学生的学业考核评价更加客观全面,通过论文、调研报告、案例设计与分析、知识竞答、课程微视频等方式考察了学生的学习情况,除了理论和实践能力之外,兼顾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下一步,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体系,体现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如观察、口试、笔试、顶岗操作、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鉴定等评价、评定方式,使得评价结果既作为上个阶段学习效果的集中总结,也成为下个阶段学习工作开展的参考借鉴。同时,还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目前的教学质量监控还是以教师互相听课、学生评教为主,下一步也要体现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改革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六)质量管理

专业应在校院(系)两级的质量保障体系下,以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统筹考虑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主要因素,结合教学诊断与改进、质量年报等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统筹各环节的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形成任务、职责、权限明确,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有机整体。

 

九、学生毕业要求

专业学生毕业所获学分为145学分。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必须全部考核通过获得相应的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学分为40,专业必修课学分为48。专业限选课一般不低于6学分,专项实践课不低于34学分,公共选修课一般不低于6学分,网络通识课一般不低于6学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活动5学分。如在校期间可以考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则可取得相应学分2分。

 

 

 


分享到:
1